小說《你好,憂愁》是法國女作家弗朗索瓦茲·薩岡18歲時寫出的處女作,曾震驚法國文壇。故事的女主角,17歲的少女塞西爾,天真又世故,驕縱任性卻又狡黠可愛。看完孟京輝話劇版的《你好,憂愁》那個晚上,我輾轉(zhuǎn)難眠,腦子里一直在回想我的17歲,回想17歲的“我”的心情、生活狀態(tài)、夢想和渴望的未來。
隔了一陣子,跟好朋友約了一起看電影。
在十字路口等紅燈,看著那高架橋下的車水馬龍、霓虹閃爍,我忽然轉(zhuǎn)過頭問他:你還記得自己17歲的夢想是什么嗎?
他忽然愣住,想了一會兒,說:電臺主持人,攝影師,拍視頻,還有別的,一下子想不起來了。
我說:你看,電臺主持人你大學時就做過,現(xiàn)在又跟朋友一起做攝影工作室,而且新工作是做短視頻的,所以你當年的夢想基本上都實現(xiàn)了啊。
他笑了一下,說:如果不是你問,我還真沒意識到這些。
我接道:是啊,我們總會忘記一些曾經(jīng)對我們來說無比重要的事情。
我一直覺得學生時代的經(jīng)歷和渴望,對一個人以后的人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。曾經(jīng)的“得不到”和“很向往”會成為以后棲息在潛意識里根深蒂固的執(zhí)念。只是后來的很多人,走得太快了,常常會忘記停下來思考。加之在世俗的旋渦里掙扎得久了,會很容易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、最初的渴望。
如果你試著在庸碌尋常中,讓匆忙前行的身體停下來,等等遠遠落在后面的靈魂,如果你努力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,一點點地向它所在的遠方靠近,如果你想要發(fā)光,那就無比燦爛地活著。也許,你還是無法實現(xiàn)全部的夢想,但你一定能實現(xiàn)其中一部分夢想。
今年,大學室友微微回了一趟學校。她跟大學時期的一個朋友吃飯時,對方還提起了我。原話大致是,聽說你們宿舍大姐現(xiàn)在很厲害,又做廣告又寫書,好像還挺有名氣的。
如果不是微微跟我說,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在別人眼里是這樣一個版本。但事實上,那個別人口中很厲害的我,也不過是個無比尋常的人。
工作壓力大到爆炸的時候,也會跑到公司的樓頂抱頭痛哭。也有想過,或許等哪一天真的累了,會換一座城市生活。一個人在公司里熬夜改PPT,腦子里也經(jīng)常會冒出一些人生困惑時的典型問句:
我在干什么?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?
可是,那樣的傷心、落寞和頹廢,往往都只是一瞬間的情緒攪擾。我比任何人都清楚,現(xiàn)在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。為了更多選擇的權利而奮斗,為了更優(yōu)秀的自己而努力。一天又一天,慢慢地靠近心里最期待的遠方。
其實,有時候人真的應該傻氣一點兒,像龜兔賽跑里的那只烏龜一樣,默默地向前沖。在聰明人偷懶放松時,用最笨的方法認真地完成每一件事情;在別人嘲笑時,安靜地笑笑;在別人放棄時,固執(zhí)地堅持;在未來一片漆黑時,抬頭看繁星點點……總有一天,你的堅持會為你證明自己的。
準備好發(fā)光,那就無比燦爛地活著——活成你最喜歡的樣子。